• 1

    2014年1月8日接待

  • 2

    1月8日晚高层夜话

  • 3

    1月9日论坛大会

  • 4

    2014年1月10日闭幕

2013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

2013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

2013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

2013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

2013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

  • 关于GNEV
  • 大会议程
  •        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GNEV)由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信息服务及交易平台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 发起,自2010年12月开始,已成功举办三届。
           GNEV的诞生,基于一个基本信念: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有责任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发挥领导作用。促进全球各主要汽车生产国政府、企业和消费市场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推动不同国家的行业领袖和精英进行多文化、多视角的讨论以达成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共识,进而推动各国之间、各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中国的应尽之责。
           在过去三届大会上,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代表,与数百位中国代表进行了讨论。2010年大会的主题是“绿色元年的变革策”,2011年大会的主题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与中国”,2012年大会的主题是“打开消费之门”,涉及了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技术及商业模式创新、政府的引导和退出机制、公共舆论与行业发展的关系等几十个议题,得出了丰富而富有建设性的成果。

  • 2014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即将召开

    投资者高层夜话
    1月8日晚(仅限受邀嘉宾)
    主题:新能源汽车投资机会
    主持人:庞义成
    主要议题:以特斯拉、比亚迪为案例,寻找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资标的
    拟邀请发言机构: 特斯拉公司高层 比亚迪高层 券商、基金公司投资部门或研究部门
    规模:50人
    开幕论坛:市场化前夜的中国战略
    1月9日上午
    中国启动了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向2015年50万辆的目标发起冲击。蛋糕足够大,如何分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前夜,战略决策决定市场成败。论坛邀请国有车企、跨国车企、民营企业高层现身说法,官员专家评点谏言。
    主要议题  市场需要怎样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环境?
     未来的电气化主流产品:纯电动还是插电式?
    拟邀请发言机构:
    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大众汽车高层
    江淮汽车高层
    西门子公司高层
    通用汽车高层
    特斯拉公司高层
    比亚迪汽车高层
    吉利汽车高层
    海马汽车高层
    普天新能源高层
    规模:600人
    乘用车论坛:新能源乘用车产品与营销准备
    1月9日下午
    老总说话不如产品说话,推广新能源汽车不如营销新能源汽车。真刀真枪的市场竞争即将发生,谁做好了产品和营销准备?我们邀来先锋车企谈产品、说营销,还有供应商代表的市场判断。
    主要议题:
     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现状
     新能源,新营销?
    拟邀请发言机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宝马、奔驰、通用、大众、特斯拉、江淮、海马、上汽、北汽、比亚迪、吉利、奇瑞、神州租车等。
    规模:250人
    商用车论坛:新能源客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教训
    1月9日下午
    在“十城千辆”计划推动之下,中国新能源客车的推广走在全球的前列。三年里,中国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将对未来的市场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主要议题:
     “十城千辆”的成果、经验和教训
     后示范运营时代的新能源客车发展之路
    拟邀请发言机构:
    科技部、北京公交集团、上海公交集团、深圳公交集团、杭州公交集团、郑州公交集团、福田、西门子、宇通、中通、金龙、金旅、安凯、福建福工、天津松正等。
    规模:200人
    微型车论坛:微型电动车——突破与成长
    1月9日下午
    微型电动汽车正在走出“中国特色”的电动汽车道路,这一场草根革命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在先天不足、政策不配套的情况下,它们如何才能突破限制,实现健康成长?
    主要议题:
     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微型电动车突破之门
     成本压力下的技术升级之路
     分销和服务网络展望
    拟邀请发言机构:
    山东省政府、山东省汽车工业协会、新大洋、宝雅、时风、泰汽、御捷马、富路、陆地方舟、比德文、唐骏、银泰等。
    规模:150人
    闭幕论坛:城市的交通变革和可持续发展
    交通负重、污染难治,城市或早或晚都要思考如何可持续发展。中外城市的官员如何推动交通变革?其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1月10日上午
    主要议题:  交通变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 城市应用绿色交通、智能交通的案例
    拟邀请发言机构:
    洛杉矶、德国北威州、海口、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合肥等地方政府、康迪汽车
    规模:400人

  • 2013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闭幕嘉年华起航
  • 叶盛基:各方合力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杜俊仪:2013中国微型车发展研究报告
  • 王慰祖:2013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报告
  • 黄山:2013中国新能源客车发展研究报告
  • 庞义成:破除垄断 重视消费者 打开新能源车之门

电动汽车是自主品牌实现突破或者突围的战略选择,那么是不是没有这个条件,我以为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首先是自主品牌在电动汽车市场化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好的实践和经验,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比亚迪、江淮、长安、北汽、长汽等企业的大胆尝试不懈努力,为我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历史证明每次产业升级都蕴育着产业巨头,在新的品类展开竞争,后来者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理念成本更低,再出现所谓的后发优势,这个里面其实有很多的文章可以探讨的,时间关系,我想一个大家一直比较纠结的,就是电动汽车是不是一定要全面的替代传统汽车,我的回答应该是一个兼容的关系,很长时间内是并存的关系不是替代的关系,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2020年中国的发展规划要求有500万辆电动车在路上,相应的电动充电设备的建设也要有一定的要求,我们现在的估计这个要求可能达到160万辆左右,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很多的挑战,根本的挑战我们认为需要市场上面还有一些市场进入的限制,就是说我们有车并不能随便的去卖,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厂家来说是比较头疼的事情,因此我们特别希望可以把地方保护主义障碍取消,特别是有些地方的一些技术方面的要求,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全国可以统一起来,这样我们到一个市场可以到另外的一个市场去,不必要这个市场这么做,另外的市场另外的做法。现在中国比较大的问题我自己觉得也是,我们的充电设施问题。现在基本上每个厂家自己做自己的充电设,没有办法完全统一起来,这方面需要做一些标准。

在整个电动车的这个事业推进的领域总共五个关联方分别是政府、车企、消费者、能源供应商以及相关的产业,我们相信只有五方同心协力才能培养电动车普及的这样的一些土壤,电动车的发展才能迎来真正的高潮。在政府车企方面我们希望通过顶层设计、基层践行,电网车企我们希望一个联盟联手破冰做配套的建设,车企之间更需要协力推动共同开发市场,对于车企和社会我们希望体验手段去提升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这样的一个认知。所以,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希望多维度的立体化的全面的合作,政府的方面已经有很清晰的纯电动车消费鼓励政策,我们希望这个政策得到切实的落实,同时我们希望政府的配套可以进一步的加大,基础设施可以进一步的完善,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到身体力行,希望可以通过公共采购以及政府官员的个人示范去引导消费。

瑞大卫首先讲解了通用汽车的汽车电动化战略,他所说的通用汽车全系列产品包括弱混—别克君越eAssist、强混—凯迪拉克双模、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型电动汽车—沃蓝达、纯电动汽车—斯帕可和燃料电池汽车。
  同时,瑞大卫对雪佛兰沃蓝达进行了重点介绍,他表示,沃蓝达是中国上市的第一款增程型电动汽车,这款车已经在中国8个城市和13个经销商销售。瑞大卫称,目前,沃蓝达用户行驶里程已达2.4 亿公里,约1.1 亿公里为电动里程,相当于平均1450公里加一次油,而沃蓝达在中国的行驶里程为50,000 公里。
  

 京道基金董事长何红章称:“第一电动网和欧瑞基金在海南省政府专门请示成立一个海南新能源汽车的这个方面的产业投资基金是我们的做投资的。我们成立了海南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基于海南市场的本身的广泛性,同时基于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有很多的本质上的区别产生的巨大的市场机会。我们今天来的众多的产学研机构的这个同事都在这里,可以共同抱着这种美好的心愿可以直接跟我们的这样一个议程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基金加强沟通和联系,能够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复合运作当中,推动我们海南省乃至中国这种新型产业的布局以及快速的发展。”

目前,在山东、江苏和浙江等一些省份的二三级城市和城乡结合部,悄然出现了一类尺寸较小、配置较低、使用铅酸动力电池的微型电动车,由于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较低,能够满足部分出行需求,颇受消费者欢迎,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呈快速发展之势。自2012年8月开始,第一电动研究院联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通过网络推广、电话采访、面谈等方式,针对微型电动汽车潜在消费者进行了消费者偏好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采访等方式对微型电动车厂家进行了产销量调查。   《报告》共收集消费者调查问卷反馈样本770份,在受访者中,新能源汽车从业者占比13%,非从业者占比87%,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